top of page

歷史人物故事

歡迎來到我們的中國歷史人物專欄,在這裡,我們將為您介紹中國歷史上一些傑出的人物,他們的貢獻和影響力對中國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我們希望透過這個網站,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歷史上這些偉大的人物,並欣賞他們的成就和貢獻。無論您是對中國歷史感興趣還是想深入了解中國文化,我們相信這個網站將為您提供豐富的資訊和知識。

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

這一部分介紹了孔子、孟子等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們的學說和教育理念對中國的儒家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image.png

孔子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2]子姓,孔丘,仲尼,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生於魯國陬zau1邑,祖先為宋國貴族,即殷商遺族後代,東周春秋末期魯國教育家哲學家,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離開魯國後週遊列國十四年,最終魯哀公將其迎回魯國,賜封國老,稱「尼父」。孔子隨後開始編修《春秋》一書,是以無天子之名而行天子之事,號稱「素王。孔子為儒家創始人兼主要代表人物,在儒家四大聖人之中被奉為「至聖」,其地位為儒家聖賢之中最高者。倡導仁義禮智信,以其言爲主的言論彙編《論語》為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其思想對鄰近地區,如:朝鮮半島琉球日本越南東南亞以及海外華人分佈圈等地區皆有深遠影響,此等地區也被稱爲儒家文化圈。孔子逝世後,後人尊稱其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並建孔廟以祭祀。

image.png

荀子

荀子(約西元前316年—約西元前237年至西元前235年),名况,被尊稱為荀卿,又稱孫卿:273,中國戰國時代儒家學者和思想家,趙國人,曾擔任齊國稷下學宮祭酒、楚國蘭陵令,到趙國、秦國遊說諸侯,宣揚儒學和傳授六經,責備子思、孟子等其他儒者及墨家、道家等其他學派,有韓非、李斯等弟子, 著作後世編為《荀子》一書。 作為先秦儒家代表人物,與孔子、孟子合稱孔孟荀。

image.png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姬姓,孟氏,名軻,約與莊子同時,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其字型大小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未有記載,但曹魏、晋代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子展等不同的字型大小。 生卒年月因史傳未記載而說法繁多,其中以《孟子世家譜》上所記載之生於周烈王四年(前372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較為多數學者採用。

孟子之弟子萬章與其餘弟子著有《孟子》一書。 繼承並發揚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獲尊稱亞聖(僅次於“至聖”孔子),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文學巨匠

這部分介紹了中國古代的詩人、文學家和書法家,如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他們的作品被譽為中國古代文學的瑰寶,對中國文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貢獻。

image.png

杜甫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號少陵野老,諡號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現實主義詩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會寫實著稱。 杜甫家族出於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時京兆杜氏多自稱為杜陵人。 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後曾隱居成都草堂,世稱杜拾遺、杜工部,又稱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與李白並稱“李杜”,為了與晚唐的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又稱作“大李杜”,明清以後也常被尊稱為“老杜”。 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在身後,杜甫的作品最終對中國古典文學和日本近代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作品集為《杜工部集》。 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以風格渾樸沉鬱著稱。 相對李白疏朗灑脫的“詩仙”,杜甫被後人奉為“詩聖”。 他的詩也因其社會時代意義被譽為“詩史”。

image.png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時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鐵冠道人。 嘉佑二年進士,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學士、吏部尚書、兵部尚書、禮部尚書。 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賜諡號文忠,複追贈太師。 有《東坡先生大全集》及《東坡樂府》詞集傳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

 

其散文、詩、詞、賦均有成就,且善書法和繪畫,是文學藝術史上的通才,也是公認韻文散文造詣皆傑出的大家。 蘇軾的散文為唐宋四家(韓柳歐蘇)之末,與唐代的古文運動發起者韓愈並稱為“韓潮蘇海”,也與歐陽修並稱“歐蘇”; 更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

image.png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2月28日—846年9月8日),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在詩界有廣大教化主的稱號。 祖籍山西太原,生於華州下邽(今陝西省渭南市),唐代文學家,文章精切,特別擅長寫詩,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 作品平易近人、通俗易懂,乃至於有“老嫗能解”的說法。

 

白居易早年積極從事政治改革,關懷民生,宣導新樂府運動,主張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須取材於現實事件,反映時代的狀況,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繼杜甫之後實際派文學的重要領袖人物之一。

科學家及發明家

這一部分介紹了中國古代的科學家和發明家,如張衡、李時中等。他們在數學、天文學、醫學等領域的貢獻對中國科技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image.png

​李時珍

李時珍(1518年7月3日—1593年),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蘄州鎮)人,生於蘄州亦卒於蘄州。李時珍是中國明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學家藥學家博物學家之一,其所著的《本草綱目》是本草學集大成的著作,對後世醫學博物學研究影響深遠。李時珍與扁鵲華佗張仲景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醫。

image.png

祖衝之

祖沖之(429年—500年),字文遠,範陽郡逎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淶水縣)人,劉宋時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主要成就在數學、天文曆法和機械製造三個領域。 祖沖之的兒子祖暅之也是數學家。

在數學上,祖沖之研究過《九章算術》和劉徽所做的注解,給劉徽的《重差》作過注解。 他還著有《綴術》一書,彙集了祖沖之父子的數學研究成果。 這本書內容深奧,以至“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故廢而不理”。 《綴術》在唐代被收入《算經十書》,成為唐代國子監算學課本,當時學習《綴術》需要四年的時間,可見《綴術》的艱深。

image.png

張衡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陽郡西鄂縣(今河南省南陽市南召縣南)人,東漢士大夫、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科學家、發明家及文學家,官至太史令、侍中、尚書。 張衡一生成就不凡,曾製作以水力推動的渾天儀、發明能够探測震源方向的地動儀和指南車、發現日食及月食的原因、繪製記錄2500顆星體的星圖、計算圓周率準確至小數點後一個位、解釋和確立渾天說的宇宙論; 在文學方面,他創作了《二京賦》及《歸田賦》等辭賦著作,拓展了漢賦的文體與題材,被列為“漢賦四大家”之一。 他開創了七言古詩的詩歌體裁,對中華文化有巨大貢獻。​

bottom of page